2015年10月9日星期五

我寫自閉症:極速配對 Speed Dating

小組極速配對 (2005)

2004年,一位私交甚篤的女同事苦腦沒有男朋友,我提議在她的生日請她一同參加極速配對,她內心爭扎了幾天,拒絕了我的好意。之後,我以玩票性質,與兩位要好的大學同學參加了人生第一次的「咖啡配對」:流水作業的配對安排,我要重複介紹自己20多次,每次幾分鐘的單對單聊天,花了大部分時間來解釋行為治療師的工作。雖然遇到幾位談得來的女士,可是互動過程機械化,很難用心感受對方。

幾個月後,我決定成立一間專門舉辦配對活動的公司。3位大學同學和我設計了一個全新的配對模式:配對首先以小組進行,3男3女總共6人一組,透過特製的問題卡,幫助他們打開話閘子,互相溝通;過程參加者可以了解對方有沒有風度給予其他人機會說話,在別人說話時有沒有認真聆聽,觀察對方喜歡主導討論或是被動,對自己的興趣多大,過程變數多,而且參加者不需要重複介紹自己很多次。每組討論完畢,參加者再被重組與其他人作小組配對,認識所有異性後,我們根據參加者的意願,安排單對單的相處時間,再互相深入認識。由於配對以小組形式開始,所以我們的公司叫Group Dating Club。雖然Group Dating Club 只是運作了一年多,可是當中的樂趣卻是刻骨銘心,一世難忘。

最近,認識了一位25歲的自閉症成年人,每星期六都會到我上環的畫室跟我聊天;他風趣聽話,熱愛股票鐘錶,卻沒有朋友和他分享興趣。他的出現,令我有意再次籌辦類似group dating club的社交小組活動,為自閉症成年人提供一個平台,認識朋友。

1943年,美藉精神科醫生Leo Kanner以「自閉症」形容一羣看似有精神障礙及情緒病的兒童,這些兒童的行為表現不完全符合精神異常的準則,他形容這些小朋友逃避現實、對人沒有社交興趣。現在,我們知道自閉症人士對人有不同程度的社交興趣,只要成年人明白他們的情況,配合他們,他們一般可以與成年人相處;可是由於他們有社交溝通學習困難,不善與年齡相約的朋輩互動,難以建立友誼。

有些自閉症學生,對別人的興趣不足,令他們沒有足夠的推動力用恰當的社交行為與朋輩相處。縱使他們對其他小朋友有興趣,也不足以令他們和朋輩建立友誼。因為友誼是需要雙方面共同建立的,就好像玩搖搖板般,雙方有接近的力量,互相付出,互相遷就:你跳一下時我放鬆,我用力撐時你鬆腳,遊戲才會持續好玩。如果只是單方面出力,控制搖搖板的上落,一方會覺得沒有自主,另一方會很快覺得疲倦,令兩者不能享受箇中的樂趣,令遊戲不能長時間維持。一段關係,如果只是一廂情願,單方面付出,便會變成照顧及被照顧的關係,不是友誼。

友誼是建基於平衡,包括平等權力,平等付出,平等放低。友情就是我照顧你時,你照顧我。作為治療師,要明白學生不是我們的朋友,因為我們不能期望學生為自己升職、或找到一個好的女朋友而開心;不能期望他們能分擔自己的失意或擔憂;夜蘭人靜時,我們不能打電話給他們訴說自己的空虛寂寞;有經濟困難時,我們不會問他們借錢。雖然如此,治療師對待學生應該好像對待朋友般,要真心為他們付出,照顧他們,尊重他們,為他們的利益而適當地放低自己的控制慾,讓他們體會感受人情的可愛之處。

自閉症學生要與朋輩建立友誼,需要天時、地利及人和:如果兩個小朋友是同班同學,或家庭朋友,並且有足夠的時間相處,他們便有更多機會一同享受有趣的經歷;如果他們興趣接近,他們便可以一同分享互動時的樂趣。勉強要求一個朋輩長時間配合自閉症學生的需要,要他們只能選擇自閉症學生喜愛的玩具遊戲,並要他們以適當的程序應對學生的問題行為,只會令那位朋輩變成另外一位治療師。

沒有天時、地利及人和,家長可以主動尋找年齡相約的小朋友作為自閉症學生的玩伴,定期安排他們見面。見面時間不需要太長,1-2小時的相處時間內提供他們最喜愛的遊戲活動,例如平時不准他們吃的零食,不能得到的玩具,沒有機會看的卡通片,令他們的見面時間變得份外特別。由於單對單的互動,變數比較少,情況容易控制,自閉症學生與玩伴建立正面關係的成功機會大增。之後家長可以再安排更多的小朋友加入,令學生有機會在變數較大的小組互動中與其他玩伴建立友誼。

p.s. 有意認識我的25歲自閉症朋友,或有興趣參與自閉症成年人社交小組,請電郵與本人 Raymond FUNG 聯絡。
raymondautism@gmail.com

2015年10月2日星期五

我寫自閉症:壞習慣


只顧玩電話 (2015)

很多家長問我怎樣有效改變子女的問題行為。

其實改變行為是不容易的事,試想想:你曾否下定決心要戒掉自己的壞習慣?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一點也不容易,何況是別人的?要改變自己疼愛的子女行為,更加要面對很多心理包袱:當小朋友不能達到目的而表現得很苦腦時,父母可能會覺得心痛而不能堅持!

我們的自主行為皆是有原因及目的,行為能夠達到某些功能才會持續。小朋友不合作或不服從,就是因為行為得到不同的回報而持續,例如在商場內哭泣或表現得很低落,以令父母為他們買玩具;向父母投訴抱怨、討價還價來逃避或拖延家務及功課;頑皮搗蛋來吸引別人的注視;或扮超人怪獸來娛樂自己。當父母意識到問題行為的嚴重性時,行為可能已經變為一個習慣:一個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回報,就像條件反射的一個習慣。

要管理這些被各種回報強化的問題行為,首要是教育小朋友用恰當的社交行為達到目的。有效的教育應於小朋友心平氣和,願意學習的時間進行。若然行為問題發生時,我們才大條道理,期望小朋友學習,情況可能等於叫一個已經喝酒至酩酊大醉的酒徒戒酒一樣,結果只是對牛彈琴,甚至令人更加煩燥,影響彼此感情。

很多家長以為當小朋友出現行為問題時,即時滿足他們的目的及需要,是最佳的解決方法。因為他們錯誤以為這樣可以讓小朋友開心及安寧,家長亦會因為能即時解決問題而感覺良好!但是,這些方法其實是後患無窮,你往後的日子將會永無寧日。要即時處理行為問題,我們應了解行為的功能,因為功能等於回報,確立功能便可以確保小朋友的行為問題得到最少的回報。常用的有效處理方法包括即時拿走他們正在享受的玩意或別人的注視。如小朋友平時大部分時間服從聽話,則可嘗試平靜地指示他們停止滋擾行為,或叫他們做別的活動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非必要時才動手制止。

即時處理行為問題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並且了解環境的限制及自己的能力。因為當小朋友希望透過問題行為而獲得回報,但被家長拒絕,大多會以更激烈的方法及行為測試你的底線,如果我們於過程中放棄,更差的行為就會被強化!相反,只要我們持之以恆,並了解這些反應是小朋友必經的學習過程,家長及小孩皆會學懂及享受長期持續的收成!

英文版本


2015年7月31日星期五

我寫自閉症:叮噹,你在哪裡?


沒有叮噹


中學時,有人經常叫我做「死肥仔」,每日我甚至打我,令我有一段時間很失落;不敢向老師和家人尋求協助,身邊又沒有人主動幫忙,令我對別人很失望。曾經,覺得自己是沒有叮的大雄,生存的唯一意義就是被技安和阿福欺負。

這些經驗,就如一條毒刺,傷害了我的自尊心;但亦是一道心針,幫助我成長,令我變得更加堅強。可是,身邊有很多人,仍然要面對被欺凌的痛苦,不能走出困局。

2011年美國一部紀錄片《霸凌》,講述4位學生被同學欺凌的心路歷程。紀錄片開頭訪問了一位父親,他的兒子因為被欺凌而自殺身亡,影片掀起了社會對欺凌的關注。

我的導師Ronald Leaf博士分析:很多被欺凌的受害人身體機能較弱,外表不討好,不善交際,容易得罪別人而自己卻並不察覺,所以較少朋友。《霸凌》紀錄片的其中一位12男生Alex,就是因為體型瘦弱,同學覺得他的樣貌像一條魚,所以欺凌他。可悲的是,他每天只可以和欺凌他的同學為伴,視他們為自己的朋友,令同學經常可以接近他,有更多機會欺凌他。情況就如大雄丶技安和阿福的關係。

了解到被欺凌對象的一些特點,不難聯想到自閉症學童因為社交缺失而成為欺凌的目標。尤其是高功能自閉症人士,因為語言能力和行為表現與一般人分別不明顯,朋輩不易包容他們的不當行為,令他們更大機會成為欺凌的受害者。

美國Interactive Autism Network於2011年訪問了1167位自閉症兒童的家長,發現當中63%的兒童曾經被欺凌,包括被虐打、侮辱、排擠及網上欺凌。他們要面對的並不只是一次或兩次的個別情況,而是持續重複的欺凌,令受害人不單感到徬徨或焦慮,更嚴重的可能導致抑鬱,甚至因為不能面對欺凌而自殺。

要有效處理欺凌問題,必須了解那些欺凌別人的「惡霸」。

技安和阿福是典型的「惡霸」- 他們控制慾強,追求優越感,喜歡旁人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強,比其他人優勝;他們多數缺乏同理心,看不起別人,並享受將自己的快樂建築於別人的痛苦身上;他們情緒智商低,衝動,很容易因為別人的行徑而發怒,繼而將忿怒化為暴力渲洩不滿。有時可能是別人的一句話,甚至只是一個眼神,便令他們感到生氣,要折磨別人才覺得安樂。

「惡霸」欺凌別人,就是要見到別人難堪,見到別人痛苦而滿足,所以當學生遇到「惡霸」欺凌時,不能表現軟弱。可是,若鼓勵被欺凌的學生逞強,正面反抗「惡霸」,可能會令情況變壞,因為他們大多數缺乏適當的社交反應和氣勢,而且沒有足的朋友支持。

有一位學生,被「惡霸」捉弄時,會恥笑對方,甚至踢他們來反撃。這些方法不單沒有成效,反而令「惡霸」更不滿,叫更多人來羞辱他,虐打他。所以,我教他遇到欺凌,不要給予反應,離開他們;盡量不去「惡霸」流連的地方,避免被捉弄。這不但令「惡霸」沒有機會見到自己的反應而感到滿足,而且可以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當然,情況嚴重時應該尋求家長或老師的協助,老師亦可以私下請一些心智比較成熟,愛助人的同學暗地幫忙,見到「惡霸」準備欺凌別人時,引開他們的注意。一些人緣好,多朋友的同學甚至可以站出來,當眾支持被欺凌的學生。

同樣重要的是,教育自閉症學生留意自己的行為,管理自己的言行舉止,了解他人的心情,避免不當的行為刺激到那些「惡霸」的神經。

女孩子之間的欺凌情況與男孩子的不同,「女惡霸」很少動手動,她們大多表現友善,用比較不明顯的手段欺凌別人:例如對受害人的朋友大獻殷勤,離間她們的感情;為受害人的朋友安排社交活動,與她們分享秘密,孤立受害人;在受害人面前與其他人打眼色,細聲講大聲笑,令受害人感到不安;「女惡霸」有時也會肆無忌憚,當面單打丶取笑或指責受害人;更過分的可能會公開受害人的私隱,甚至搶走受害人的男朋友。最近得知,一位共事多年的女性朋友,因為被其他女同事長期欺凌,而要辭職。我沒有站出來為她取回公道,對自己有點失望。

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叮,我必定會找它,拿一兩件離奇神化不可思議的小道具,給朋友用來對付那些「女惡霸」。

2015年5月20日星期三

我寫自閉症:Echolalia

日本目黑 (2007)


太太經常取笑我,在日本生活了一年多,仍然不會用日語作基本對答。別人問我:「你叫什麼名字?」我回應:「你叫什麼名字?」或是:「我不明白。」

我不明白,以為不要緊,因為日常生活及工作,有同事和太太為我翻譯。

剛到日本,不懂英語的同事們,會用溫柔體貼的聲線對我說話。他們每每雙手合十,恭恭敬敬,態度友善。因為我不明白,只能微笑重覆他們說的最尾幾個字。後來,他們加強語氣,用力把字慢慢吐出,加上指手劃交叉,可是我還不明白。終於,他們不再和我溝通。

工作如是,日常生活亦如是,我覺得自己像一個儍瓜,一年多後離開了日本。

美林邨兇殺案,警方拘捕了一名患有自閉症和智障的30歲男子。落口供時,該男子大多只是重覆警員的説話,就是因為他不明白問題的意思。有關警員,引導事主認罪,究竟他們當事主是儍瓜?抑或自己才是最大的儍瓜?

可惡!

2015年5月2日星期六

東方日報:一歲唔識「手指指」 自閉症響警號

東方日報 (2015)

小朋友被喚名字時不瞅不睬、鮮有與其他人玩耍,都可能是自閉症徵狀。有行為治療顧問指出,言語及社交障礙均是自閉症的常見病徵,提醒家長若發現子女一歲時仍未懂看着物件「手指指」,或與人分享見聞;又或約兩歲時仍不會講單字,可能是自閉症警號,建議家長可找專業人士評估子女的情況,有需要可及早作治療。

陳太育有一名患自閉症的三歲兒子,她憶述兒子一歲多時仍不懂透過「手指指」來認識周圍環境,「我想同佢睇故事書,佢鍾意自己翻閱,玩具都係自己玩。」兒子滿兩歲時亦只能講單字,跟同齡兒童有很大差別:「叫佢個名,佢唔會應你;帶佢去公園,就坐埋一邊自己玩。」

陳太擔心不已,去年底她向臨床心理學家求助,結果兒子被評為中度自閉症,正接受行為治療,由導師教導如何以語言溝通及關心身邊事物。她坦言,兒子的表達及社交能力有進步,「我仲有個細仔,大仔以前當細佬唔存在,依家會主動錫吓佢,又識問問題,嗰刻我好開心。」

分析治療改善病情

本港私人自閉症患者服務機構「Autism Partnership」行為治療顧問馮耀文表示,自閉症成因不明,男性患者較多,暫無治愈方法,但可透過應用行為分析治療(ABA)等方法改善。自閉症分輕微、中度及嚴重三級,四成七患者智力正常,餘下患者或有智障。他推算本港約百分之一人口、即七萬人可能有自閉症。

另一行為治療顧問勞向弘稱,家長可留意子女的言語、社交及表達能力,嬰兒七、八個月大時應會開始觀察周遭環境並「手指指」,希望與人分享見聞;一歲半至兩歲應懂說單字或簡單短句,但自閉症兒童的發展可能較遲緩。兒童會常做「假想遊戲」,例如扮打電話,但自閉症兒童或到較年長階段才學懂,做法變化亦較小,「可能嚟嚟去去都係打畀同一個人。」家長若懷疑子女有自閉症,可考慮在子女約兩歲起帶他們接受評估,會較適合。

2015年3月25日星期三

美通社:Autism Partnership設免費下載互動學習應用程式

灣仔會議展覽中心 (2014)

助自閉症學童改善學習能力

每年4月2日是聯合國的「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讓更多人關注和認識自閉症。為支援自閉症學童, Autism Partnership 開發了5個有關「應用行為分析 (ABA)」的 iPad 互動學習應用程式,協助自閉症學童通過程式中的小遊戲改善學習能力及專注力,增加他們對學習的興趣。配合「世界自閉症關注日」,由4月2日至4月底,Autism Partnership 會讓公眾於 Apple Store 免費下載,其中2個應用程式,包括: Token Economy和 Receptive Colours,既可給小朋友學習機會之餘,更可以做善事。

負責開發應用程式的 Autism Partnership 行為治療顧問馮耀文先生表示: 「應用行為分析 (ABA) 是經科研證實為有效治療自閉症方法,因此希望透過加入 ABA 元素,令這些程式能夠協助自閉症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和讓學習變得更有樂趣。」
為了響應這項全球性運動,香港愛培自閉症基金亦在當日發起「愛培自閉症基金藍服日」,喚起公眾關注患有自閉症的學童,以及籌集資金來支援在香港和亞洲所有患者及其家庭。今年我們更聯同 Autism Partnership 新加坡辦事處一同舉行,希望能為愛培自閉症基金籌集資金,全年目標為200萬港幣,以贊助自閉症兒童接受適合的教育,以及進行推廣認識自閉症的工作,教育和喚起公眾對自閉症患者的接納。

Token Economy
Token Economy是非常強大的應用程式,不論對患有自閉症或缺乏專注力的學生,以及其他發展障礙的兒童,都可透過應用程式在不同的環境下,例如特殊學校、通識教育課堂、家中、工作環境,甚至診所等,用以改善學童的行為和學習必要的技巧。

Receptive Colours
Receptive Colours是一個應用行為分析治療 (ABA) 課程,讓患有自閉症或其他學習障礙的兒童學會顏色的辨識,學童可以自訂自己的顏色和記錄自己的聲音。此教育性應用程式是根據「單一嘗試教學法 (DTT)」,一種以證據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學習。開發應用程式的全部內容由專業應用行為分析治療師作出指引和反饋,同時亦適合於一般發展障礙的兒童使用。

除2個可於4月份免費下載的應用程式外,Autism Partnership 還開發了3個相關的 iPad 應用程式,包括:ABA Timers、Receptive Labels 和 Picsmart。而Receptive Labels還設有中英文版本,迎合不同需要的學童。

ABA Timers
ABA Timers包含 3種應用行為分析治療 (ABA) 的內容。此應用程式教導學童學習耐性、快速完成任務和專注力,並減少破壞性的行為。ABA Timers是適合自閉症和缺乏專注力的兒童,甚至一般發展障礙兒童、青少年和成人都可使用。

Receptive Labels
Receptive Labels是讓自閉症或有其他學習困難的兒童,利用應用行為分析治療法學習不同名詞。此應用程式由兩位擁有超過15 年以上,教導自閉症和欠缺專注力兒童以及應用行為分析治療 (ABA) 經驗的美國註冊行為分析師開發。

Picsmart
Picsmart是一個利用圖片建立溝通的系統,讓自閉症及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學習交流。此應用程式協助孩子按部就班地學習談話。用家可以為孩子建立新的生字,而且非常容易使用和有效,又合乎成本效益。當中彩色資料夾包括,流行短語、動詞、形容詞、情緒、食品、玩具、 家庭、人物、 服裝、 身體部位,動物、日期和時間,以字母和數位等生字,特別便利學童使用。

關於Autism Partnership (AP)
Autism Partnership (AP) 於1994年美國成立,是一所國際化及世界著名的自閉症權威機構,專門為自閉症患者提供專業 ABA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治療。AP 是由一群專業臨床心理學家、行為分析治療顧問和治療師等組成,為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及其家庭提供一對一治療、行為干預小組訓練和海外諮詢。我們亦因應學校的個別需要,量身設訂「到校專業培訓」和「到校社交小組」。

AP 對治療自閉症和 ABA 的經驗,擁有超過60年的經驗,我們的優質服務,深受本地和國際服務機構和政府機構的認可。致力於科學研究,AP 積極參與各種發展項目,包括設計課程和行為干預策略,執行和監督治療,培訓治療師、教師、家長和業內的專業人士等。

AP 規模屬全球最大,共聘用逾250名專業治療師,服務全球近10個國家及地區,包括美國、澳洲、加拿大、香港、韓國、菲律賓、新加坡和英國。請瀏覽:www.autismpartnership.com.hk 或www.facebook.com/APautism。

關於愛培自閉症基金(APF)


愛培自閉症基金 (APF) 於2007年成立並為香港註冊慈善機構。APF 一直致力於幫助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 (ASD) 兒童、為他們爭取優質教育、支持有自閉症兒童的貧困家庭和與公眾分享有關 ASD 專業知識。通過我們的各種籌款活動,APF 募集資金,旨在加強公眾對 ASD 的認識、提供患有 ASD 的個人和家庭幫助和支援。通過教育項目,出版刊物和研究等,APF 致力提倡應用行為分析 (ABA) 的治療和干預。APF 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蓬勃、健康地發展,盡顯潛能,擁有獨立而優質生活。有關愛培自閉症基金的更多信息,請瀏覽:www.apschool.com 或 www.facebook.com/APFHongK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