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星期四

我寫自閉症:打招呼


自閉症人士要學習的社交行為多樣化,從複雜的例如怎樣建立友誼,到基本的如要忍耐與別人身處同一埸合,皆要用個人化和有效的方法教導。有效教授社交,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社交行為,並且明白學生的不足和需要,才能確立教學目標。

雖然我們每日都會與別人相處互動,但並不代表我們因此了解什麼是社交行為。我的其中一位導師Mitchell Taubman博士,為了幫助我們了解社交行為,把社交行為這個籠統的名詞分為5大類,包括:社交溝通,社交互動,社交意識,社交學習和社交相互性。

- 社交通:包含了各種談話的元素,例如候、回答問題和提
- 社交互:指社交交流的程,例如怎玩、怎樣處理被欺凌
- 社交意:包括察、分辨及了解社交息,例如分辨情、手,了解人的觀點與角度
- 社交學習:是要生透過觀學習社交行,例如怎模仿社交行,怎樣尋求信息
- 社交相互性:他人建立關係,例如怎建立同情心及友

要教授社交技巧,治療師不但要對社交行為有深入了解,亦要懂得靈活應變,學生才有機會將社交行為學以致用。很多父母及特殊教育工作者,喜歡選擇「打招呼」作為治療初期的教學目標 - 這個行為看似基本及簡單,可是,我認為當中卻大有學問!你有沒有遇過以下的情況?

- 在街上,看到面熟的人,不知否跟他打招呼?主上前?是被地等待
- 行過辦公室的走廊,迎面到一些未合作的同事,不肯定用怎的方式打招呼?點頭?微笑?打眼色?句你好
- 重遇一位很久不性朋友,打招呼要有多情?拍肩膀?用手?抱?親頰

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社交行為,運用時不但需要確立對方與自己的關係,而且要分析當時的場合,選擇恰當的行為,掌握適當的時機,最後還要自然地把行為表現出來。有時因學生只學到社交行為表面的表達方式,卻不明白箇中的原因和意義,結果弄朽反拙,於不適當的時間做出社交行為,或把行為表現得怪形怪相。

2012-13年期間,我多次被安排從香港老遠飛到南非為一個自閉症家庭提供行為治療咨詢服務。在當地參觀一間小學,乘車穿越幾個山頭後,看到學校平房,附近有幾個小型足球場般大小的休憩地,心想要從學校的一邊到另一處,最少要走10分鐘。乘車到達學校行車入口外的直路,看到遠處閘口有一位西裝筆挺的男士,他張開雙臂,笑容滿面,口中唸唸有詞的望着我。當車子駛近時,他還給我一個敬禮,然後瀟灑地揮手,整個過程,他的眼神沒有離開我一刻;他豐富的笑容,從沒有一絲的減少。後來得知,該男士是學校的校長,每日早上7時都會從學校平房老遠走到學校行車入口,向每位接送學生的家長打招呼。

Reference: Crafting Connections by Mitchell Taubman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