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表情是其中一種最常用的社交訊息,我們往往會觀察別人的「眉頭眼額」,作出相應的社交行為,可是,很多自閉症人士對這些社交訊息的察覺力比較弱:
1. 可能由於他們特別留意一般人不重視的環境細節,加上缺乏社交推動力,令他們忽略很多社交訊息,例如:別人開門進入自己的房間,他們有時也未必能察覺到;
2. 縱使他們留意到別人的社交行為,也未必懂得分辨它們,例如:別人是否正在望着自己?對方是和誰人在談話?同學正在微笑還是啜泣?
3. 有些自閉症人士即使能察覺及分辨這些社交訊息,卻不了解訊息背後的意思,例如:和別人交談時,即使對方不作回應,左顧右盼,把玩手機,甚至打呵欠,他們也因不明白對方對談話內容沒有興趣,而繼續高談闊論自己喜愛的話題。
為了令自閉症學生更加留心社交訊息,有些治療師會利用不同的提示,例如重複呼喚學生的名字、提高說話聲線、觸摸學生面部、在學生面前搖晃玩具、大力拍手、刻意靠近學生令他們留心、或叫學生「望著我!」;三四十年前,很多治療師更會把糖果放在自己的兩眼之間,吸引自閉症學生的注意,當學生望向糖果時,治療師便把糖果送到學生的口中,作為獎勵。這些方法,當然有效提高自閉症學生望向別人的意識,可是,這些做法不單不自然,而且運用時看似訓練動物般,不夠人性化;最大的問題是,令學生依賴人工化的提示,削弱學生自發留意周圍環境及社交訊息的意識。試想想,在一個主流學校的班房裡,一個老師要面對30-40個學生,並且要跟時間競賽,完成既定的課程內容,這樣的情況,老師根本沒有可能呼叫每位學生的名字,或走到每個學生面前說話,令他們專心上課。
怎樣幫助學生更加留心社交訊息?下次再談。
原文刊於《親子頭條》14-11-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