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星期二

頭條日報:全球關注日 自閉症新療法助學

中環 (2012)

今日(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日,自閉症患者因受病情影響,難如常人般學習。但專家指,只要及早於年幼時開始進行密集式治療,能有效協助患者改善病情,而最新的改良行為療法,更有助病童把握學習黃金期。

本港確診個案趨增

根據美國有關的調查統計,約一百一十個初生嬰兒中,就有一人屬自閉症患者。本港2005年的數據亦顯示,每一萬名初生嬰兒中,約有十六名患上自閉症。行為治療顧問馮耀文(上圖)指,隨着近年港人對自閉症的認識日深,兒童確診的真實數字,每年都有增加的趨勢,而及早確診是控制病情的首要關鍵。大多數病童的病徵會於三歲前出現,部分患者更可早達十八個月時,即可被確診;病情影響主要集中三大範疇,包括人際關係障礙、語言表達障礙及行為障礙。自閉症雖然成因仍然未明,但估計與遺傳因子有密切關係,適當的藥物治療,可減輕患者情緒不穩定、精神不集中及過分活躍等問題,但如欲進一步改善病徵,則需要配合多種不同的行為及認知治療。

療程有助融入社會

研究發現,行為治療、認知教學、感覺統合訓練、語言溝通訓練等方法,均可減輕自閉症帶來的影響。眾多治療方法中,以「應用行為分析治療」(ABA)最為有效及被廣泛應用。ABA已有數十年歷史,期間衍生多種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嚴格規範每日的治療流程,或以隨心無規劃式的治療等,但這些療程都有不足之處,故近年發展出另一種「改良型ABA治療」方法。

馮耀文解釋,自閉症病童的個別學習表現差異極大,難以單純用標準化的治療方式治理所有病人,故應透過針對患者個別病情,設定不同階段的目標,並藉訂定個人化的治療方式和監察進度,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治療過程毋須集中強行背誦,而是讓孩子在生活環境中自然學習。「最終的理想目標是希望可讓病童提升溝通、社交及自理能力,消除明顯的自閉症病徵,繼而可融入社會,能如普通人般學習。」馮耀文補充。

及早察覺徵狀

如家長察覺子女有以下明顯徵狀,應即時帶其求診,接受進一步評估。
1. 溝通障礙:由於患者的語言溝通發展多有明顯性的遲緩問題,能掌握的詞彙不但較同齡孩童少,音調及說話速度亦會有異,甚至經常重複、模仿他人的說話,嚴重者更難以理解別人的話語。
2. 重複及局限式行為:患者會堅持某些行事方式或次序,對改變習慣會產生恐懼,經常作出重複的動作,例如搖擺身體等。另外,也有可能極度專注於狹隘、難以與人分享的興趣,例如背誦巴士路綫及熟讀地圖等。
3. 社交發展障礙:因患者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故會逃避他人的目光接觸,更害怕與陌生人相處、交談,以及不欲參與群體活動。由於興趣狹隘、缺乏團體合群意識,而且想像力亦較弱,故往往難以交友。

密集式治理療效明顯

愈早進行適當的密集式行為治療,患者病情的改善程度愈明顯,臨牀上馮耀文接觸過最小的患者只有十八個月大,早前也有研究指,病童在接受為期約三年,每周平均二十一點七小時的「改良型ABA治療」後,約七成病童的病情有明顯改善。可惜部分家長誤以為,病情會隨年齡增長而自行改善,因而錯過讓子女於早期接受治療的黃金時機,嚴重阻礙了病童的學習進度及社交發展。

「部分家長可能只讓子女接受每周一至兩小時治療,其實遠不足夠,有些父母甚至不讓孩子接受專業治療,而以責打、強逼性的重複練習等不當方式,希望藉此改善病徵。但這只會適得其反,嚴重妨礙孩子學習、與人溝通及相處的能力。」馮耀文稱。

文:Chris
圖:郭正珊、新華社


資料來源 : 星島日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