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我寫自閉症:好奇心



因工作認識太太,她也是一位學會認証的行為分析師,與我在同一機構服務十年多。今年她接受了莫斯科大學的邀請,正準備為一個自閉症研討會講課。她告訴我,去年在西伯利亞演講時,台下觀眾的反應比較冷淡,初時她以為自己的演講不能帶動觀眾的興趣,後來細心觀察他們在其他時間的互動,才發覺他們溝通時都是板著臉。難道是極凍的天氣,令當地人不以面部表情來溝通?

面部表情是其中一種最常用的社交訊息,我們往往會觀察別人的「眉頭眼額」,作出相應的社交行為,可是,很多自閉症人士對這些社交訊息的察覺力比較弱:

1. 可能由於他們特別留意一般人不重視的環境細節,加上缺乏社交推動力,令他們忽略很多社交訊息,例如:別人開門進入自己的房間,他們有時也未必能察覺到;

2. 縱使他們留意到別人的社交行為,也未必懂得分辨它們,例如:別人是否正在望着自己?對方是和誰人在談話?同學正在微笑還是啜泣?

3. 有些自閉症人士即使能察覺及分辨這些社交訊息,卻不了解訊息背後的意思,例如:和別人交談時,即使對方不作回應,左顧右盼,把玩手機,甚至打呵欠,他們也因不明白對方對談話內容沒有興趣,而繼續高談闊論自己喜愛的話題。

為了令自閉症學生更加留心社交訊息,有些治療師會利用不同的提示,例如重複呼喚學生的名字、提高說話聲線、觸摸學生面部、在學生面前搖晃玩具、大力拍手、刻意靠近學生、或叫學生「看著我!」;三四十年前,很多治療師更會把糖果放在自己的兩眼之間,吸引自閉症學生的注意,當學生望向糖果時,治療師便把糖果送到學生的口中,作為獎勵。這些方法,當然有效提高自閉症學生望向別人的意識,可是,這些做法不單不自然,而且運用時看似訓練動物般,不夠人性化;最大的問題是,令學生依賴人工化的提示,削弱學生自發留意周圍環境及社交訊息的意識。試想想,在一個主流學校的班房裡,一個老師要面對30-40個學生,並且要跟時間競賽,完成既定的課程內容,這樣的情況,老師根本沒有可能呼叫每位學生的名字,或走到每個學生面前說話,令他們專心上課。

要幫助學生主動留意四周環境,根本的方法是要提高他們對不同事物的好奇心,簡單的方法例如:把學生喜歡的玩具放進袋子,治療師伸手進袋裡把玩;或是背對著學生坐,玩他喜歡的音樂玩具;或是給他們砌火車路軌,卻把火車藏到別的地方,讓他們到處找尋。

要幫助學生主動留意其他人,察覺不同的社交訊息和行為,最重要的是,令他們在乎人際關係,在乎別人的感受。要達到此目的,一般的方法是鼓勵學生與朋輩一同經歷有趣開心的遊戲活動,或設計不同埸合,令學生享受與其他人交往的好處,例如與朋友一起,會獲得更多玩具,或有更長時間遊玩。我認為,這些方法必須聰明地應用,才有機會見效。而當中一個關鍵,是要細心挑選玩具:一些活動,兩個人同時參與比個別參與更有趣,例如搖搖板、羽毛球、肥皂泡、槍戰、象棋、猜拳及捉迷藏等。相反,一些玩意,任憑你有多創意,有多用心,多人同時參與只會令學生經歷到與人為伴的壞處,令學生感受到一個人更自在更有樂趣:例如穿珠、砌模型、看電視、和玩電腦遊戲等。所以,每當我有機會為小朋友提供治療服務時,我必會幫助家長明白到,雖然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能強而有力地推動學生學習,可是,這些電玩亦會強化學生獨處,推動反社交的行為。

另外一個鼓勵社交察覺力的關鍵是,每當學生主動留意我們時,我們必須給予正面的社交反應,例如注視、微笑、甚至言語上的鼓勵。我們的反應,一般是越誇張便會越有趣味,不過,誇張不等同大聲,適當地運用明顯的面部表情,加上身體語言與及高低抑揚的聲線,都有機會令學生對別人更有興趣,大大增加他們主動察覺社交訊息的意慾。

2016年3月22日星期二

我寫自閉症:老婆買鞋

日本 (2016)

自閉症人士的語言發展有快有慢。遇過一位成年人完全不會發聲表達自己,雖然他間中會用手指指示想要的東西,但多數情況只會呼喊或拍打自己的頭部,要身邊的人猜測他的需求;有些學生兩歲多已經會用三四個字的短句說話,雖然他們懂得說話,卻不會適當運用口語溝通,例如有一位學生,上廁所時會對媽媽說:「你要飲水!」令人摸不著頭。

接觸過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若懂得表達自己,行為問題自然可以用溝通來解決,所以他們會要求治療師集中力量,教導學生說話。由於超過90%的學生,在我服務的機構接受一年的密集行為治療後,會以兩至三字的短句自發說話。所以,每當我遇到一個完全不會説話的學生,我都會充滿信心,幫助他學習説話,讓家長感受到治療的成效。可是,一個治療前已經會用短句說話的學生,說話能力的進展相對比較難於分辨,家長未必感受到治療的效果。

不同人對「說話」有不同的定義,它所包含的範圍廣,而且定義會隨着時間和情況而改變,令家長不易確立學生學習說話的目標。縱使學生學會一些新的說話技巧,家長亦未必察覺到。討論進度時,家長有時會不自覺地用學生做不到的行為來評論他們的表現。例如:孩子不會告訴家長肚子餓;不會報告當天在學校發生過的事情;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會主動關心別人。這些看法,往往給予治療師和家長很大壓力,會面時若不小心處理,可能會令雙方關係緊張。

為了幫助家長和治療師對學習說話有比較一致的定義,我把「説話」分為五大原素:

1. 主動提出陳述;
2. 回應陳述;
3. 主動提出問題;
4. 回應問題;
5. 交談的社交技巧。

主動提出陳述包括形容人、事,物、提出要求、建議、報告、打招呼、分享經歷、稱讚、批評和說出自己的感受或觀點等。例如太太差不多每兩三個星期會説:「我的鞋子舊了,要買新的。」

回應陳述時可以提出問題:「你想去那兒買鞋?」或用另一個陳述回應:「我非常希望你會買到一對新鞋,星期日去時代廣場吧!」

主動提出問題有多種方法,例如我和太太到商場時,她會問:「不如去睇鞋,好不好?」或「我的鞋子是不是很殘舊?」或拿着新鞋子問我:「這對漂亮嗎?」

回應問題,我偏向小心和正面:「非常漂亮!立刻買吧!」

交談時,要用適當的社交技巧和態度,才能表現得真心真意;為免太太以為我只是順口開河,每當我回應有關鞋子的問題時,必會走近她,放下手機,靜靜的打量鞋子,然後才望著她的眼睛,微笑地說出我的意見。

:)

我寫自閉症:成就



一位18歲的學生為我服務的機構拍攝了一段短片。他小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3歲開始接受密集行為治療,直到9歲。他對文字特別有興趣,而且善於表達,長大後經常在學校及公眾場合演講。片中他提到因為自閉症,興趣比一般人狹隘,所以只專注某幾個學科,促使他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取錄,攻讀歷史和政治。

自閉症學生雖然在社交、行為管理、語言發展和羣體學習有所不足,可是他們也有很多長處,例如:平衡力和活動能力高,記憶力強,平時會特別留意一般人不易察覺的環境細節;而且,我認識大部分的自閉症學生對音樂,視覺藝術和資訊科技皆有特強的觸覺和學習能力。

16年前我剛入行的第一位自閉症學生只有兩歲多,雖然他的語言發展正常,但卻不懂得因應社交場合而適當運用。記得他每次要求上廁所,都會說:「我要電池!」最初我當然不明所以,但後來透過觀察得知,原來他每次小便時必定要拿着放置於廁所內的電池。由於他不懂得以別人的角度出發,以為自己明白說話的背後意思,其他人便自然會明白,所以把「我要上廁所」說成「我要電池」!他除了社交互動和溝通能力不足,還有很多偏好和固執行為,例如只吃某種印度的小食,玩玩具時必定要跟足說明書上的規則,否則便會不斷重複投訴,甚至大哭大閙。還有,他對聲音有過度反應,會逃避電風筒和吸塵機等家庭電器發出的噪音。那時我每星期三天要到他家提供治療,另外兩天則和他一同上幼稚園提供支援,治療持續近三年。最近,他的母親通知我的機構,他在一個國際性的手機程式開發比賽贏得冠軍,還經常接受報紙和電子媒體的訪問。

我寫自閉症:讀書



讀書不是求分數,但求什麼?讀書是學習的一種模式,學習旨在培養學習興趣,學習因為喜歡學習,學習因為享受學習,學習不只在乎結果,更在乎過程!

自閉症學生的學習方式與一般學生不同:一般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比較強,他們會因為完成目標而感到滿足;一般學生亦會因為社交動機而學習,以獲取朋輩認同,或避免被取笑欺淩而努力讀書;也有學生為了取悅家長而𡚒鬥。很多自閉症學生皆缺乏內在學習動機,再者,因為不同的社交缺失,他們未必會為社交原因努力學習。有些自閉症學生可能不懂以恰當行為獲取別人的正面注意,反之用種種的不當行為吸引別人的負面注視,總之,得到這些負面注視總好過什麼注視也得不到。對於這些自閉症學生,要鼓勵他們學習社交、溝通及學術技巧,往往要善用外在獎勵。可是,他們大多精打細算,只會因應回報的份量,作出相應的付出。想深一層,你我又何嘗不是等價交易下的投資者?

無論是自閉症學生或是一般學生,享受學習自然會於學校內專心一致,而且會把握一切機會,對身邊的環境、人物和事情有所領悟。自閉症學生雖然學習方式不同,但他們大多有很高的學習能力。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只要確立恰當有意義的教學目標,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運用有系統及個人化的教學方法,加上熱誠,愛心,及適量的外在獎勵,定能提升自閉症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興幸在攻讀應用行為分析碩士課程的4年期間,找到及享受學習的箇中樂趣。


我寫自閉症:青少年



「我兒子今年15歲,不會説話,是否代表他一世都不會説話?」有家長問我。

要幫助自閉症青少年,首先要明白家長的心路歷程-由於他們已經承受多年壓力,不斷在治療方案,新療法,和專業人士的矛盾意見中掙扎;而且得不到足夠的支援,要忍受長時間的困擾;看著子女日漸長大卻進展緩慢,他們可能會感到無助和憤怒。

因此,要為自閉症青少年提供有效完整的行為治療,最重要是了解家長的問題,輔導他們,為他們提供資料,協助他們建立支援。有些家長可能會高估子女的能力,有些卻太悲觀,所以要他們對子女未來作出踏實的期望。

為家長確立踏實的期望後,便可以協助他們處理子女的行為問題及訓練各種技能,例如:自理和及日常生活技巧、性知識、如何使用社區設施、幫助他們專心學習等。由於子女年紀較大,家長要注意很多實際問題,治療應著重如何將療程融入子女的生活,而不是把他們的生活融入療程。


Reference: A Work in Progress by Dr. Ronald Leaf, Dr John McEachin

我寫自閉症:風暴



到戲院觀看由劉德華和林家棟主演的「風暴」,特別期待電影完結,因為能夠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致謝名單上。

「風暴」是香港首部3D警匪片,為完成重頭戲「中環槍戰」,搭建出與中環畢打街呈1:1比例的外景。劉德華飾演高級督察呂明哲,他的契女嬈嬈患有嚴重自閉症。導演兼編劇Alan最初構思這個十歲的小女孩,喜愛唱歌,但不會用語言溝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會立刻發脾氣。電影其中一幕,她的爸爸知道劫匪要到他家採取報復行動,要求嬈嬈無論什麼情況,千萬不能叫。Alan問我,自閉症人士對忍受痛楚,是否比一般人高?若劫匪用煙頭燒女孩的手背,她仍然能夠保持安靜,有可能嗎?

Alan為電影做了不少資料搜集,為了令角色更能呈現自閉症兒童的真實一面,我安排了他、監製和副導演觀察幾十位學生的行為模式,治療師怎樣與他們相處,我還用了不少時間介紹自閉症的資料,解釋行為的特質,讓導演明白到:若嬈嬈不能說話,她亦不能唱歌;她會不時拍打自己,習慣了痛楚,所以能夠忍受被劫匪傷害而堅持安靜。我很高興他們接受了我的建議,還讓我參與選角,並直接指導小演員練習一些自我刺激行為,包括斜視、玩手指和拍打身體,讓觀眾明白嬈嬈患有自閉症。

記得十五年前投身自閉症教育工作時,有朋友擔心學生會把自閉症傳染給我;父母又會時刻提醒我要保護自己,不要被學生襲撃。除了這些誤解,不認識自閉症的人,可能以為患者因缺乏母愛而變成自閉,長大後情況會自然好轉;有些人認為他們只是好動頑皮;有些人以為他們有天才能力,或是神經失常,需要吃藥。

現在社會對自閉症的關注增加,而且有更多機構提供相關的服務及資訊,加上電子媒體的報導,令大眾更加了解自閉症。自閉症是一個神經發展的譜系障礙,患者有社交互動困難,經常會做出一些刻板和重複性的動作和行為。「譜系」指受自閉症影響的人士有嚴重和輕微之分。縱使很多大學多年投放大量資源研究,自閉症的真正成因仍然不眀。很多研究人員懷疑自閉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環境因素觸發,可是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未有定論。從多方面的研究確認,注射疫苗不是導致自閉症的員兇;男孩比女孩更大機會患有自閉症,比例大概是4比1;高齡爸爸及媽媽懷孕時服食某種藥物,例如丙戍酸鈉,都可能與導致自閉症有關。研究又顯示,一對兄弟姐妹,當中一位有自閉症,另一位大概有20%機會患有自閉症;一對異卵雙胞胎,機會率大概是31%;而一對同卵雙胞胎,其中一個患有自閉症,另一個有自閉症的機會大概是77%。縱使同卵雙胞胎所擁有的基因完全相同,他們同時患有自閉症的機會率卻非100%,所以,基因並不是導致自閉症的唯一成因。

「風暴」的香港票房有2347萬,位列年度華語片第四位,全球收入超過三億元。雖然是一套商業警匪片,但是嬈嬈的角色突出,希望能幫助提升觀眾對自閉症的關注和認識。

2016年3月9日星期三

我寫自閉症:升降機



以前居住灣仔的舊樓,深夜回家時最怕乘搭升降機:從升降機關門前的一刻起,困在密封的空間,聽到平時不留意到的雜音,感覺到不規律的震動,到最後開門的整個過程,都會擔心任何一刻,前後左右以至天花地下會出現不尋常的景象。我現在居住和工作的大厦設計比較新頴,而且有智能手機幫我分心,已經忘記了乘搭升降機那種恐懼不安的感覺。

我工作的機構位於鰂魚涌一棟商業大厦的7樓,上班時間,大堂可能會有幾十人排隊輪候升降機。等候時大部分人的眼光除了自己的手機外,便是觀察着來到我們機構接受治療的學生們。因為小童年滿6歲須入讀小學,所以早上來到我們機構的自閉症學生全都是6歲以下的小朋友。他們有些在大堂會持續發出不能辨認的噪音,有些會自言自語,有些會尖叫大喊,有些甚至會到處亂竄,拍打玻璃窗,或不小心碰到別人;在升降機內,他們可能會大聲讀出樓層的數目,或強行按下不同的按鈕。這些行為,都會令他們的家長或照顧者感到尷尬,不安,甚至忿怒。

自閉症兒童的滋擾行為,不同學派有不同的假設解釋。例如職業治療師假設他們有感覺統合失調,建議他們接受感覺統合訓練;有些中醫師將自閉症的表現歸納為肝心脾腎四臓出現病理變化所致,治療時注重調節四臓的陰陽失衡狀態。

作為一個行為分析師,我們根據行為學的理論,認為行為是從學習得來,亦可以透過學習減少或消除。所謂學習,不單是指學校內的正規上課模式,或補習式的單對單和小組課程,還包括行為由環境的改變逐步塑造出來的過程。例如嬰兒透過爬行,得到喜歡的玩具或能夠親近心愛的父母,逐步建立到步行,經歷到可以更快獲得想要的東西、更快到達想去到的地方。步行這個行為,就是因為步行所帶來的正面後果而學習得來。試想想,假設一個小孩因為先天缺陷,每次步行都會跌倒受傷,總是不能透過步行達到目的,他便會嘗試用其他行為,例如叫別人抱他到達想去的地方、叫別人拿他想得到的東西,用嬰兒車或輪椅,代替步行。

我們認為要處理自閉症小朋友的問題行為,首先要了解行為是否由一些不能自控的情況引起:例如極端的環境好像天氣過熱或太凍,導致身體機能出現變化而引發的生理反應和條件反射行為。對於這些不能控制的行為問題,我們會建議給予小朋友安慰,並設法滿足他們的生理需要。可是,若果行為問題是出於自主並用作為達到不同予設的目的,我們便要有系統地改變環境,令他們體驗到不當行為是不能有效達到他們想要的結果;更重要的方法是要教育他們一些普遍接受的社交技巧,取代為達到各種功能的問題行為。由於自閉症小朋友有先天的社交溝通學習缺失,教育往往需要密集及個人化,加上家長、照顧者及其他有關的教育人士配合,方為有效。

現在社會大眾對自閉症的關注和認識比以前大大提高,大部分和我在同一楝商業大厦上班的人,每日體驗到自閉症小朋友在大堂和升降機內的問題行為,應該習慣及明白自閉症小朋友及其照顧者的難處。有時學生出現行為問題時,見到上班的人發出一個友善的微笑,對家長來說,可能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