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九大謬誤
融合教育,原意是讓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得到平等學習機會, 發展所長。可是,香港的融合教育在制度, 政策和實行方面均出現很多問題,例如過分着重考試成績, 資源不足,缺乏專業支援和教師培訓等。
近幾年,媒體報導有關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的問題越來越多。 根據平機會在2012年發表的報告,大約30-70%受訪教職員 認為自閉症學生缺乏自我概念,上課不專心,學業成績較差, 及影響其他同學學習。有20-43%的教師更明確表示, 不接受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上課。
雖然融合教育受到不少質疑和反對, 可是仍然有很多業界人士和家長,鼓勵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 根據自閉症教育權威Ronald Leaf博士的分析和我的經驗,支持者相信融合教育, 可能因為以下九大謬誤:
融合等同成功
很多家長安排自閉症兒童接受早期訓練, 目標是要讓子女成功入讀主流學校。可是, 一些學生縱使被主流學校取錄, 卻因缺乏獨立學習的能力和行為管理,未能跟上課程進度, 加上社交困難和行為問題,幾年後被學校勸退。
融合等同進步
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 可以接觸到特殊學校沒有機會學習的科目和課題。可惜, 很多自閉症學生不會透過觀察有效學習, 而且較難在人多的班房專心上課,未能吸收老師教導的知識, 令學習進度變得非常緩慢。
融合令學生變乖
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較少出現行為問題,可能是因為朋輩影響,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比特殊學校高,和有效的課室管理等。但是, 亦可能是因為學校安排專人特別照顧,不斷提示,甚至把他們隔離, 讓他們任意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些過分遷就的做法, 不但不會幫助學生自律,而且有機會寵壞他們, 令他們在其他環境更容易做出滋擾行為。
融合幫助學生建立友誼
自閉症學生在主流學校有很多機會與同學互動和建立關係, 尤其在幼稚園和初小時,同學一般比較容易相處。可是, 到了高小和中學後,同學的忍耐力較低,容易衝動, 未必會包容有獨特社交行為的自閉症學生。縱使他們被接納, 兩者的關係有如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未必可稱為友誼。
學生在特殊學校會學習問題行為
自閉症學生在特殊學校可能會模仿同學的問題行為。可是, 這個情況在主流學校亦會出現。 關鍵在於老師能否有效教導學生分辨恰當和不恰當的行為, 顧及其後果,並適當運用獎罰來處理。
只有主流學生才可以作為學習榜樣
品學兼優和受人歡迎的主流學生,確實可以當其他同學的榜樣。 可是,期望自閉症學生以他們的社交行為和讀書態度作目標, 可能太過遙不可及,容易令學生感到失敗和失望。其實。 無論是主流學生,或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 都有值得學習和欣賞的地方。
有進步等同理想學習環境
很多自閉症學生入讀主流學校,在品行和學業方面有進步的表現, 令人鼓舞。可是,這些進步可能是因為學校過分遷就, 對學生期望較低。所以, 我們不能排除他們在其他學習環境會有更佳的表現。 有些學生在初小表現有進步,但當升上高小或初中, 由於課程越來越深,社交環境越來越複雜,進步未必可以持續。
不斷遷就學生等同有效策略
一些主流學校的老師,會為自閉症學生制定個人化的教材, 或拆細學科的內容讓全班同學一起學習,這些做法用心良苦。可是, 心智較成熟的自閉症學生,可能會因此感到自己負累了其他同學, 而其他同學亦可能會埋怨自閉症學生拖慢全班的學習進度。 香港的教育制度,主張操練,着重考試成績;若果減少教學內容, 學生未能追上所有課程要求,對家長和老師可能會造成很大壓力。
身處主流學校等同融合
如果自閉症學生身處主流學校, 不是跟其他同學一樣學習相關的知識,和其他學生沒有互動, 情況就等於飲茶「搭枱」,不是融合。真正的融合, 是要讓他們參與課堂的學習,和其他同學社交, 達致共存和互相需要。
香港的融合教育,有不少成功例子,令人嚮往。可是, 要幫助自閉症學生真正融入主流學校,不但需要學校配合, 而且要學生具備基本的學習條件,包括:自律,時刻留心, 保持冷靜,懂得如何於群體學習,能透過觀察吸收知識, 對朋輩有興趣,和具備基本社交技巧等。這些條件, 不是每個自閉症學生都擁有;但這並不等於他們沒有出路, 因為香港除了主流學校,還有特殊學校, 及一些接收了很多特殊需要學生的「特色」學校, 甚至專為自閉症學生而設的學校。這些學校, 可能更會針對自閉症學生獨特的需要和能力, 讓他們有效學習不同科目的知識和實用技巧,發揮所長。
原文刊於《香港0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