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星期一

我寫自閉症:Pokemon GO


Pokemon GO對自閉症人士是利還是弊?

Pokemon GO最近熱爆全城!雖然未有相關的研究報告,但已有家長和老師指出Pokemon GO能提升自閉症小孩的社交溝通;但亦有人擔心其負面影響,例如人生安全和過份沉迷。

我認為,Pokemon GO提供了很大的誘因,推動自閉症人士跳出刻版的生活模式,離開自己的comfort zone,外出到不同地方捕捉小精靈。尤其是一些對陌生地方和人感到焦慮和害怕的自閉症人士,此遊戲可能是幫助他們衝破其心理障礙的有效工具。而且,Pokemon GO是一個很大的社交平台,提供玩家很多互相交流的機會,例如
問到哪裡尋找小精靈,分享捕捉到小精靈的喜悅,或抒發錯失了珍貴小精靈的失望。

雖然Pokemon GO有機會讓自閉症人士走出自己的世界,接觸到更多人,但並不等於能提升他們的社交技巧和興趣。有些自閉症人士的學習能力較高,能從觀察和經驗,學會不同的社交技巧。可是,我接觸過的大部分患自閉症的學生,必需要透過有系統和個人化的教導,才能有效學習;如果家長或老師沒有為這些學生提供適當的監督和支援,他們玩Pokemon GO時很可能會只顧自己,不理別人;對於一些自制能力較弱的學生,可能會因為過份沉迷而影響日常生活和學習;對於一些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可能會因為有關遊戲的各種問題,例如找不到小精靈、手機電池不足或父母要停止遊戲而大發脾氣。

要提升自閉症人士的社交行為,其中一個重點是要讓他們享受與其他人交往的樂趣和好處,一般方法是鼓勵他們與朋輩一同經歷有趣開心的遊戲活動,例如與朋友一起,會獲得更多玩具,或有更長時間遊玩。我認為,這些方法必須聰明地應用,才有機會見效。而當中一個關鍵是要細心挑選玩意:一些活動,兩個人同時參與比自己一個玩會更有趣,例如搖搖板、羽毛球、肥皂泡、槍戰、象棋、猜拳及捉迷藏等。相反,一些玩意,任憑你多有創意、多用心;多人同時參與只會令學生經歷到與人為伴的壞處,令學生感受到一個人更自在更有樂趣:例如穿珠、砌模型、看電視和玩手機程式等。雖然Pokemon GO有很大潛力推動學生學習和提升他們的社交技巧,但是遊戲也可能會鼓勵學生獨處,推動反社交的行為。

我認為父母可以注意以下幾點,並善用Pokemon GO來幫助自閉症子女:

  1. 建立Pokemon GO獎勵計劃 
    確立子女能
    達到的行為目標,制定準則和時間表,當子女達到父母的期望,用Pokemon GO作為獎勵,例如:兒子連續5天交齊功課,星期六下午4-5時可以玩Pokemon GO;兒子星期六準時及冷靜地關上遊戲,交回手機,星期日下午4-5時可以再玩。
  2. Pokemon GO親子日 
    父母和子女一起玩,一來可以增進溝通,建立良好關係,二來可以相約結伴外出,避免子女獨自離家,防止意外發生。
  3. 建立更多不同興趣 
    透過Pokemon GO,為子女開發更多不同的相關興趣,例如:乘搭不同的交通工具到不同地方捕捉小精靈、讓家人或朋友走近小精靈然後影相、閲讀有關Pokemon的書籍、畫小精靈和填顏色、與朋友用黃色汽球製作比卡超等。

http://autismpartnership.com.hk/zh/news/pokemon-go-what-parents-of-individuals-with-asd-need-to-understand/

2016年7月20日星期三

我寫自閉症:押



記得在香港大學哲學系的迎新營,一位高考4A的同學說:「我讀哲學是要追求人生的意義。」我聽後用手掩咀,禁不住笑了出來。但這個朋友的堅持和熱誠影響了我 - 畢業後我決定追求意義,專心尋找能直接幫助人的工作。在港大的就業輔導中心,隨手翻看找到一個教導自閉症學生的職位,招聘廣告是用英文刊登,我查字典才知道Autism的中文是自閉症。

面試時要在十多位應徴者面前與一位自閉症學童玩耍,用自選的玩具逗他開心。第一次接觸自閉症學童,當時他大約6歲,感覺與一般小朋友沒有分別:外表可愛,身體健全。當我走近他時,他不但沒有逃避,反而望着我笑,還主動抱我,並伸手拿取我的玩具槍。我把一個乒乓球當作子彈,加上聲效,捉著他的手,示範把乒乓球射向自己,假扮中槍倒地,之後他主動拾起乒乓球給我,我們重覆這個遊戲數次,最後他在沒有任何協助的情況下,把我射倒再射倒。整個過程我非常投入,完全忘記了他是一個自閉症兒童。

後來因工作了解到,自閉症是一個譜系障礙,對學生的影響因人而異。兩個同樣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學生,情況可能是:

1. 一個對陌生人很感興趣;另一個見到陌生人會感到焦慮,要立刻逃走;

2. 一個好動活躍,精力旺盛,不斷重複做出明顯的自我刺激行為,例如擺動身體及四肢,大叫大嚷,跳來跳去;另一個安靜被動,經常好像神不守舍,對周遭的環境人物活動不作反應,他們看似平靜,但亦會不斷重複一些不易察覺的自我刺激行為,例如玩手指,轉動眼珠,自言自語;

3. 一個語言能力高,不斷說話,但內容會不着邊際;另一個卻完全不會用語言溝通。

4. 一個學習快;另一個學習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和特別的策略。

2000年我當行為治療師時,自閉症的患病率大約為每150人有1人,2014年上升至大約每68人中1人有自閉症,每42個男童便有1位是自閉症兒童。雖然他們的表現有所不同,但全都不善交際,卻要面對無可避免的社交溝通問題;他們固執,喜歡一成不變,卻要面對日常生活種種變幻無常的人和事;有些學童語言發展遲緩;有些還有其他狀況,例如:過度活躍症,強迫症或抑鬱症等。

自閉症學生的興趣狹隘,可能只有兩三樣嗜好,對偏愛的活動或事物甚為專一,並會不惜一切獲取心頭好。曾經有一個8歲的學生,上課突然望着我大叫:「耀文押」- 因為他最喜歡大厦名稱和人名,大部分空閒時候會研究售樓書和樓盤廣告。他剛剛學到典當的地方叫「押」,便把我的名稱加上「押」,玩弄一番。

2016年6月23日星期四

我寫自閉症:打招呼


自閉症人士要學習的社交行為多樣化,從複雜的例如怎樣建立友誼,到基本的如要忍耐與別人身處同一埸合,皆要用個人化和有效的方法教導。有效教授社交,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社交行為,並且明白學生的不足和需要,才能確立教學目標。

雖然我們每日都會與別人相處互動,但並不代表我們因此了解什麼是社交行為。我的其中一位導師Mitchell Taubman博士,為了幫助我們了解社交行為,把社交行為這個籠統的名詞分為5大類,包括:社交溝通,社交互動,社交意識,社交學習和社交相互性。

- 社交通:包含了各種談話的元素,例如候、回答問題和提
- 社交互:指社交交流的程,例如怎玩、怎樣處理被欺凌
- 社交意:包括察、分辨及了解社交息,例如分辨情、手,了解人的觀點與角度
- 社交學習:是要生透過觀學習社交行,例如怎模仿社交行,怎樣尋求信息
- 社交相互性:他人建立關係,例如怎建立同情心及友

要教授社交技巧,治療師不但要對社交行為有深入了解,亦要懂得靈活應變,學生才有機會將社交行為學以致用。很多父母及特殊教育工作者,喜歡選擇「打招呼」作為治療初期的教學目標 - 這個行為看似基本及簡單,可是,我認為當中卻大有學問!你有沒有遇過以下的情況?

- 在街上,看到面熟的人,不知否跟他打招呼?主上前?是被地等待
- 行過辦公室的走廊,迎面到一些未合作的同事,不肯定用怎的方式打招呼?點頭?微笑?打眼色?句你好
- 重遇一位很久不性朋友,打招呼要有多情?拍肩膀?用手?抱?親頰

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社交行為,運用時不但需要確立對方與自己的關係,而且要分析當時的場合,選擇恰當的行為,掌握適當的時機,最後還要自然地把行為表現出來。有時因學生只學到社交行為表面的表達方式,卻不明白箇中的原因和意義,結果弄朽反拙,於不適當的時間做出社交行為,或把行為表現得怪形怪相。

2012-13年期間,我多次被安排從香港老遠飛到南非為一個自閉症家庭提供行為治療咨詢服務。在當地參觀一間小學,乘車穿越幾個山頭後,看到學校平房,附近有幾個小型足球場般大小的休憩地,心想要從學校的一邊到另一處,最少要走10分鐘。乘車到達學校行車入口外的直路,看到遠處閘口有一位西裝筆挺的男士,他張開雙臂,笑容滿面,口中唸唸有詞的望着我。當車子駛近時,他還給我一個敬禮,然後瀟灑地揮手,整個過程,他的眼神沒有離開我一刻;他豐富的笑容,從沒有一絲的減少。後來得知,該男士是學校的校長,每日早上7時都會從學校平房老遠走到學校行車入口,向每位接送學生的家長打招呼。

Reference: Crafting Connections by Mitchell Taubman et al.

2016年4月24日星期日

我寫自閉症:先天 vs 後天



同事的男朋友贏了健美比賽冠軍,衝擊了我的神經,決定找他當我的私人健身教練。我在公司附近的健身室買了會籍,方便上班前進行帶氧運動,下班後跟健身教練進行肌肉鍛鍊。高峰期我一星期到健身室10次,早上7次,晚上3次,配合均衡飲食,3個月後我成功減磅,增強了上身及四肢肌肉;可惜我最不滿的肚腩仍然是一大個,用放大鏡也見不到6嚿腹肌。

自閉症兒童接受密集治療後的成效,跟健身的成果一樣,因人而異。每個自閉症學生的認知能力高低不一,他們有不同的專長與弱項 - 其實,主流學校學生的學習能力何嘗不是有高有低?記得讀中小學時,一班42人,大家在同一環境上課,接受同一羣老師的教導,用同一套的課本,但考試測驗每每有同學拿滿分,有同學卻不合格學習能力稍遜的學生,往往需要很多額外的補課及練習,才有機會追上其他同學的成績。

7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Ivar Lovaas博士進行了一個為期數年的早期自閉症計劃,有38名由獨立心理學家診斷為自閉症的兒童參與,他們的平均年齡為3歲,分為兩組,一組19人被安排接受平均一星期40小時的密集應用行為分析治療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治療包括:遊玩、語言、社交、自理及行為管理;治療於大學、家中、學校及社區進行;提供治療的人員包括大學本科生和硏究生,他們由計劃的負責人定期監督;兒童的其中一位家長必須全職參與並接受訓練,以確保兒童於治療以外得到一致的教導及行為管理。另一組19人則被安排接受一星期最多10小時的ABA,其他時間由社區提供不同種類的支援,包括小班特殊教育。

計劃的結果於1987年公佈,接受平均一星期40小時密集ABA的19名學生,經過最少2年的訓練後,當中9位獲得「最佳結果」:他們的智商達到正常、能成功融入主流學校、再接受評估的結論是他們與一般人無異;另外8位學生獲得「一般結果」:他們的智商比治療前提高,但仍然屬於輕度智障、需要於特殊學校學習;「最差結果」只有2位同學獲得:他們治療後的進步不多,需要於專為自閉症學生開設的學校學習。相比之下,另外一組每星期最多接受10小時ABA的19名學生,當中沒有人達到「最佳結果」,9人獲得「一般結果」,其餘10人得到「最差結果」。之後有很多類似的研究,也得出相近的結果。這些計劃證明:大部分自閉症兒童很有學習能力的。

30多年前的ABA,雖然有效,可是採用較多懲罰,而且依賴食物作獎勵;見過短片中Lovaas用糖果鼓勵學生互相擁抱,感覺只是強化表面行為,沒有顧及他們的感情,而且做法嚴苛,不夠人性化。現在,ABA比從前有很大改善,可是,我仍然見到很多古板,機械化的ABA;亦遇過結構鬆散,即興隨意的ABA。

高質素的ABA,結構要嚴謹,有清晰計劃和目標,執行時卻要根據學生當刻的情況靈活運用。ABA是一門科學,簡單定義:是應用(Applied)行為學(Behavior)的學習理論,幫助不同程度和年齡的學生改善行為,過程須不斷分析(Analysis)成效,調整介入方法。根據這個定義,ABA絕對不限於三數個教學策略,ABA包括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形式,和教學目標。

根據硏究報告和個人經驗,ABA的成效取決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年齡,家長配合,治療師有否接受持續培訓和監督,治療的密集程度,一致性,和課程是否夠全面。雖然學生的先天認知能力對治療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其他的種種後天因素同樣重要。若家長能配合,學生越早接受密集的高質素 ABA,他們的進步越大。

Reference: 
http://www.beca-aba.com/articles-and-forms/lovaas-1987.pdf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我寫自閉症:好奇心



因工作認識太太,她也是一位學會認証的行為分析師,與我在同一機構服務十年多。今年她接受了莫斯科大學的邀請,正準備為一個自閉症研討會講課。她告訴我,去年在西伯利亞演講時,台下觀眾的反應比較冷淡,初時她以為自己的演講不能帶動觀眾的興趣,後來細心觀察他們在其他時間的互動,才發覺他們溝通時都是板著臉。難道是極凍的天氣,令當地人不以面部表情來溝通?

面部表情是其中一種最常用的社交訊息,我們往往會觀察別人的「眉頭眼額」,作出相應的社交行為,可是,很多自閉症人士對這些社交訊息的察覺力比較弱:

1. 可能由於他們特別留意一般人不重視的環境細節,加上缺乏社交推動力,令他們忽略很多社交訊息,例如:別人開門進入自己的房間,他們有時也未必能察覺到;

2. 縱使他們留意到別人的社交行為,也未必懂得分辨它們,例如:別人是否正在望着自己?對方是和誰人在談話?同學正在微笑還是啜泣?

3. 有些自閉症人士即使能察覺及分辨這些社交訊息,卻不了解訊息背後的意思,例如:和別人交談時,即使對方不作回應,左顧右盼,把玩手機,甚至打呵欠,他們也因不明白對方對談話內容沒有興趣,而繼續高談闊論自己喜愛的話題。

為了令自閉症學生更加留心社交訊息,有些治療師會利用不同的提示,例如重複呼喚學生的名字、提高說話聲線、觸摸學生面部、在學生面前搖晃玩具、大力拍手、刻意靠近學生、或叫學生「看著我!」;三四十年前,很多治療師更會把糖果放在自己的兩眼之間,吸引自閉症學生的注意,當學生望向糖果時,治療師便把糖果送到學生的口中,作為獎勵。這些方法,當然有效提高自閉症學生望向別人的意識,可是,這些做法不單不自然,而且運用時看似訓練動物般,不夠人性化;最大的問題是,令學生依賴人工化的提示,削弱學生自發留意周圍環境及社交訊息的意識。試想想,在一個主流學校的班房裡,一個老師要面對30-40個學生,並且要跟時間競賽,完成既定的課程內容,這樣的情況,老師根本沒有可能呼叫每位學生的名字,或走到每個學生面前說話,令他們專心上課。

要幫助學生主動留意四周環境,根本的方法是要提高他們對不同事物的好奇心,簡單的方法例如:把學生喜歡的玩具放進袋子,治療師伸手進袋裡把玩;或是背對著學生坐,玩他喜歡的音樂玩具;或是給他們砌火車路軌,卻把火車藏到別的地方,讓他們到處找尋。

要幫助學生主動留意其他人,察覺不同的社交訊息和行為,最重要的是,令他們在乎人際關係,在乎別人的感受。要達到此目的,一般的方法是鼓勵學生與朋輩一同經歷有趣開心的遊戲活動,或設計不同埸合,令學生享受與其他人交往的好處,例如與朋友一起,會獲得更多玩具,或有更長時間遊玩。我認為,這些方法必須聰明地應用,才有機會見效。而當中一個關鍵,是要細心挑選玩具:一些活動,兩個人同時參與比個別參與更有趣,例如搖搖板、羽毛球、肥皂泡、槍戰、象棋、猜拳及捉迷藏等。相反,一些玩意,任憑你有多創意,有多用心,多人同時參與只會令學生經歷到與人為伴的壞處,令學生感受到一個人更自在更有樂趣:例如穿珠、砌模型、看電視、和玩電腦遊戲等。所以,每當我有機會為小朋友提供治療服務時,我必會幫助家長明白到,雖然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能強而有力地推動學生學習,可是,這些電玩亦會強化學生獨處,推動反社交的行為。

另外一個鼓勵社交察覺力的關鍵是,每當學生主動留意我們時,我們必須給予正面的社交反應,例如注視、微笑、甚至言語上的鼓勵。我們的反應,一般是越誇張便會越有趣味,不過,誇張不等同大聲,適當地運用明顯的面部表情,加上身體語言與及高低抑揚的聲線,都有機會令學生對別人更有興趣,大大增加他們主動察覺社交訊息的意慾。

2016年3月22日星期二

我寫自閉症:老婆買鞋

日本 (2016)

自閉症人士的語言發展有快有慢。遇過一位成年人完全不會發聲表達自己,雖然他間中會用手指指示想要的東西,但多數情況只會呼喊或拍打自己的頭部,要身邊的人猜測他的需求;有些學生兩歲多已經會用三四個字的短句說話,雖然他們懂得說話,卻不會適當運用口語溝通,例如有一位學生,上廁所時會對媽媽說:「你要飲水!」令人摸不著頭。

接觸過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若懂得表達自己,行為問題自然可以用溝通來解決,所以他們會要求治療師集中力量,教導學生說話。由於超過90%的學生,在我服務的機構接受一年的密集行為治療後,會以兩至三字的短句自發說話。所以,每當我遇到一個完全不會説話的學生,我都會充滿信心,幫助他學習説話,讓家長感受到治療的成效。可是,一個治療前已經會用短句說話的學生,說話能力的進展相對比較難於分辨,家長未必感受到治療的效果。

不同人對「說話」有不同的定義,它所包含的範圍廣,而且定義會隨着時間和情況而改變,令家長不易確立學生學習說話的目標。縱使學生學會一些新的說話技巧,家長亦未必察覺到。討論進度時,家長有時會不自覺地用學生做不到的行為來評論他們的表現。例如:孩子不會告訴家長肚子餓;不會報告當天在學校發生過的事情;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會主動關心別人。這些看法,往往給予治療師和家長很大壓力,會面時若不小心處理,可能會令雙方關係緊張。

為了幫助家長和治療師對學習說話有比較一致的定義,我把「説話」分為五大原素:

1. 主動提出陳述;
2. 回應陳述;
3. 主動提出問題;
4. 回應問題;
5. 交談的社交技巧。

主動提出陳述包括形容人、事,物、提出要求、建議、報告、打招呼、分享經歷、稱讚、批評和說出自己的感受或觀點等。例如太太差不多每兩三個星期會説:「我的鞋子舊了,要買新的。」

回應陳述時可以提出問題:「你想去那兒買鞋?」或用另一個陳述回應:「我非常希望你會買到一對新鞋,星期日去時代廣場吧!」

主動提出問題有多種方法,例如我和太太到商場時,她會問:「不如去睇鞋,好不好?」或「我的鞋子是不是很殘舊?」或拿着新鞋子問我:「這對漂亮嗎?」

回應問題,我偏向小心和正面:「非常漂亮!立刻買吧!」

交談時,要用適當的社交技巧和態度,才能表現得真心真意;為免太太以為我只是順口開河,每當我回應有關鞋子的問題時,必會走近她,放下手機,靜靜的打量鞋子,然後才望著她的眼睛,微笑地說出我的意見。

:)

我寫自閉症:成就



一位18歲的學生為我服務的機構拍攝了一段短片。他小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3歲開始接受密集行為治療,直到9歲。他對文字特別有興趣,而且善於表達,長大後經常在學校及公眾場合演講。片中他提到因為自閉症,興趣比一般人狹隘,所以只專注某幾個學科,促使他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取錄,攻讀歷史和政治。

自閉症學生雖然在社交、行為管理、語言發展和羣體學習有所不足,可是他們也有很多長處,例如:平衡力和活動能力高,記憶力強,平時會特別留意一般人不易察覺的環境細節;而且,我認識大部分的自閉症學生對音樂,視覺藝術和資訊科技皆有特強的觸覺和學習能力。

16年前我剛入行的第一位自閉症學生只有兩歲多,雖然他的語言發展正常,但卻不懂得因應社交場合而適當運用。記得他每次要求上廁所,都會說:「我要電池!」最初我當然不明所以,但後來透過觀察得知,原來他每次小便時必定要拿着放置於廁所內的電池。由於他不懂得以別人的角度出發,以為自己明白說話的背後意思,其他人便自然會明白,所以把「我要上廁所」說成「我要電池」!他除了社交互動和溝通能力不足,還有很多偏好和固執行為,例如只吃某種印度的小食,玩玩具時必定要跟足說明書上的規則,否則便會不斷重複投訴,甚至大哭大閙。還有,他對聲音有過度反應,會逃避電風筒和吸塵機等家庭電器發出的噪音。那時我每星期三天要到他家提供治療,另外兩天則和他一同上幼稚園提供支援,治療持續近三年。最近,他的母親通知我的機構,他在一個國際性的手機程式開發比賽贏得冠軍,還經常接受報紙和電子媒體的訪問。

我寫自閉症:讀書



讀書不是求分數,但求什麼?讀書是學習的一種模式,學習旨在培養學習興趣,學習因為喜歡學習,學習因為享受學習,學習不只在乎結果,更在乎過程!

自閉症學生的學習方式與一般學生不同:一般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比較強,他們會因為完成目標而感到滿足;一般學生亦會因為社交動機而學習,以獲取朋輩認同,或避免被取笑欺淩而努力讀書;也有學生為了取悅家長而𡚒鬥。很多自閉症學生皆缺乏內在學習動機,再者,因為不同的社交缺失,他們未必會為社交原因努力學習。有些自閉症學生可能不懂以恰當行為獲取別人的正面注意,反之用種種的不當行為吸引別人的負面注視,總之,得到這些負面注視總好過什麼注視也得不到。對於這些自閉症學生,要鼓勵他們學習社交、溝通及學術技巧,往往要善用外在獎勵。可是,他們大多精打細算,只會因應回報的份量,作出相應的付出。想深一層,你我又何嘗不是等價交易下的投資者?

無論是自閉症學生或是一般學生,享受學習自然會於學校內專心一致,而且會把握一切機會,對身邊的環境、人物和事情有所領悟。自閉症學生雖然學習方式不同,但他們大多有很高的學習能力。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只要確立恰當有意義的教學目標,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運用有系統及個人化的教學方法,加上熱誠,愛心,及適量的外在獎勵,定能提升自閉症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興幸在攻讀應用行為分析碩士課程的4年期間,找到及享受學習的箇中樂趣。


我寫自閉症:青少年



「我兒子今年15歲,不會説話,是否代表他一世都不會説話?」有家長問我。

要幫助自閉症青少年,首先要明白家長的心路歷程-由於他們已經承受多年壓力,不斷在治療方案,新療法,和專業人士的矛盾意見中掙扎;而且得不到足夠的支援,要忍受長時間的困擾;看著子女日漸長大卻進展緩慢,他們可能會感到無助和憤怒。

因此,要為自閉症青少年提供有效完整的行為治療,最重要是了解家長的問題,輔導他們,為他們提供資料,協助他們建立支援。有些家長可能會高估子女的能力,有些卻太悲觀,所以要他們對子女未來作出踏實的期望。

為家長確立踏實的期望後,便可以協助他們處理子女的行為問題及訓練各種技能,例如:自理和及日常生活技巧、性知識、如何使用社區設施、幫助他們專心學習等。由於子女年紀較大,家長要注意很多實際問題,治療應著重如何將療程融入子女的生活,而不是把他們的生活融入療程。


Reference: A Work in Progress by Dr. Ronald Leaf, Dr John McEachin

我寫自閉症:風暴



到戲院觀看由劉德華和林家棟主演的「風暴」,特別期待電影完結,因為能夠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致謝名單上。

「風暴」是香港首部3D警匪片,為完成重頭戲「中環槍戰」,搭建出與中環畢打街呈1:1比例的外景。劉德華飾演高級督察呂明哲,他的契女嬈嬈患有嚴重自閉症。導演兼編劇Alan最初構思這個十歲的小女孩,喜愛唱歌,但不會用語言溝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會立刻發脾氣。電影其中一幕,她的爸爸知道劫匪要到他家採取報復行動,要求嬈嬈無論什麼情況,千萬不能叫。Alan問我,自閉症人士對忍受痛楚,是否比一般人高?若劫匪用煙頭燒女孩的手背,她仍然能夠保持安靜,有可能嗎?

Alan為電影做了不少資料搜集,為了令角色更能呈現自閉症兒童的真實一面,我安排了他、監製和副導演觀察幾十位學生的行為模式,治療師怎樣與他們相處,我還用了不少時間介紹自閉症的資料,解釋行為的特質,讓導演明白到:若嬈嬈不能說話,她亦不能唱歌;她會不時拍打自己,習慣了痛楚,所以能夠忍受被劫匪傷害而堅持安靜。我很高興他們接受了我的建議,還讓我參與選角,並直接指導小演員練習一些自我刺激行為,包括斜視、玩手指和拍打身體,讓觀眾明白嬈嬈患有自閉症。

記得十五年前投身自閉症教育工作時,有朋友擔心學生會把自閉症傳染給我;父母又會時刻提醒我要保護自己,不要被學生襲撃。除了這些誤解,不認識自閉症的人,可能以為患者因缺乏母愛而變成自閉,長大後情況會自然好轉;有些人認為他們只是好動頑皮;有些人以為他們有天才能力,或是神經失常,需要吃藥。

現在社會對自閉症的關注增加,而且有更多機構提供相關的服務及資訊,加上電子媒體的報導,令大眾更加了解自閉症。自閉症是一個神經發展的譜系障礙,患者有社交互動困難,經常會做出一些刻板和重複性的動作和行為。「譜系」指受自閉症影響的人士有嚴重和輕微之分。縱使很多大學多年投放大量資源研究,自閉症的真正成因仍然不眀。很多研究人員懷疑自閉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環境因素觸發,可是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未有定論。從多方面的研究確認,注射疫苗不是導致自閉症的員兇;男孩比女孩更大機會患有自閉症,比例大概是4比1;高齡爸爸及媽媽懷孕時服食某種藥物,例如丙戍酸鈉,都可能與導致自閉症有關。研究又顯示,一對兄弟姐妹,當中一位有自閉症,另一位大概有20%機會患有自閉症;一對異卵雙胞胎,機會率大概是31%;而一對同卵雙胞胎,其中一個患有自閉症,另一個有自閉症的機會大概是77%。縱使同卵雙胞胎所擁有的基因完全相同,他們同時患有自閉症的機會率卻非100%,所以,基因並不是導致自閉症的唯一成因。

「風暴」的香港票房有2347萬,位列年度華語片第四位,全球收入超過三億元。雖然是一套商業警匪片,但是嬈嬈的角色突出,希望能幫助提升觀眾對自閉症的關注和認識。

2016年3月9日星期三

我寫自閉症:升降機



以前居住灣仔的舊樓,深夜回家時最怕乘搭升降機:從升降機關門前的一刻起,困在密封的空間,聽到平時不留意到的雜音,感覺到不規律的震動,到最後開門的整個過程,都會擔心任何一刻,前後左右以至天花地下會出現不尋常的景象。我現在居住和工作的大厦設計比較新頴,而且有智能手機幫我分心,已經忘記了乘搭升降機那種恐懼不安的感覺。

我工作的機構位於鰂魚涌一棟商業大厦的7樓,上班時間,大堂可能會有幾十人排隊輪候升降機。等候時大部分人的眼光除了自己的手機外,便是觀察着來到我們機構接受治療的學生們。因為小童年滿6歲須入讀小學,所以早上來到我們機構的自閉症學生全都是6歲以下的小朋友。他們有些在大堂會持續發出不能辨認的噪音,有些會自言自語,有些會尖叫大喊,有些甚至會到處亂竄,拍打玻璃窗,或不小心碰到別人;在升降機內,他們可能會大聲讀出樓層的數目,或強行按下不同的按鈕。這些行為,都會令他們的家長或照顧者感到尷尬,不安,甚至忿怒。

自閉症兒童的滋擾行為,不同學派有不同的假設解釋。例如職業治療師假設他們有感覺統合失調,建議他們接受感覺統合訓練;有些中醫師將自閉症的表現歸納為肝心脾腎四臓出現病理變化所致,治療時注重調節四臓的陰陽失衡狀態。

作為一個行為分析師,我們根據行為學的理論,認為行為是從學習得來,亦可以透過學習減少或消除。所謂學習,不單是指學校內的正規上課模式,或補習式的單對單和小組課程,還包括行為由環境的改變逐步塑造出來的過程。例如嬰兒透過爬行,得到喜歡的玩具或能夠親近心愛的父母,逐步建立到步行,經歷到可以更快獲得想要的東西、更快到達想去到的地方。步行這個行為,就是因為步行所帶來的正面後果而學習得來。試想想,假設一個小孩因為先天缺陷,每次步行都會跌倒受傷,總是不能透過步行達到目的,他便會嘗試用其他行為,例如叫別人抱他到達想去的地方、叫別人拿他想得到的東西,用嬰兒車或輪椅,代替步行。

我們認為要處理自閉症小朋友的問題行為,首先要了解行為是否由一些不能自控的情況引起:例如極端的環境好像天氣過熱或太凍,導致身體機能出現變化而引發的生理反應和條件反射行為。對於這些不能控制的行為問題,我們會建議給予小朋友安慰,並設法滿足他們的生理需要。可是,若果行為問題是出於自主並用作為達到不同予設的目的,我們便要有系統地改變環境,令他們體驗到不當行為是不能有效達到他們想要的結果;更重要的方法是要教育他們一些普遍接受的社交技巧,取代為達到各種功能的問題行為。由於自閉症小朋友有先天的社交溝通學習缺失,教育往往需要密集及個人化,加上家長、照顧者及其他有關的教育人士配合,方為有效。

現在社會大眾對自閉症的關注和認識比以前大大提高,大部分和我在同一楝商業大厦上班的人,每日體驗到自閉症小朋友在大堂和升降機內的問題行為,應該習慣及明白自閉症小朋友及其照顧者的難處。有時學生出現行為問題時,見到上班的人發出一個友善的微笑,對家長來說,可能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支持。

2016年2月20日星期六

我講自閉症:幫助學生積極學習



學與教博覽 12/12/2015


很多自閉症小朋友,學習能力高,天資聰明;可惜因為上課心散,被動,影響學習表現及社交,甚至妨礙升學。

要幫助他們在課堂積極參與和專心學習,可以利用「應用行為分析治療」(ABA),從三方面着手:

  1. 培養學習興趣
  2. 行為管理
  3. 提升技能

培養學習興趣,首先要確立學生的個人嗜好,分析當中的有趣元素,然後把元素融入教學當中。例如學生喜歡港鐵,老師可以把學習資料融入路線圖,以列車作為道具,用互動遊戲讓學生投入課堂;

管理行為,要懂得放長線釣大魚;首先老師必須和學生建立良好關係,讓雙方面建立親善和互信;分析行為背後的原因,先處理一些比較容易解決的行為問題,防止衝突,製造雙贏,然後逐一處理其他行為;

因應學生的程度和需要,制定個人化的課程,提升各方面的技能,包括:留心服從,情緒管理,認知理解,語言,自理,互動溝通,遊玩及社交技巧,讓他們有能力參與課堂的活動。

2016年2月13日星期六

我寫自閉症:適合任何人的床



希臘神話中有個人叫Procrustes,他聲稱擁有一張鐵床,適合任何身材的人客。如果人客過矮,會把他用機器強行拉長;如果人客太高,便把身體突出床外的部分鋸去。

香港的教育制度,或多或少是要把學生拉長鋸短,來配合社會大眾的所謂「標準」。遇過很多家長,為了讓自閉症的子女入讀主流學校,放棄治療,學生最終因為趕不上學業或因行為問題而被迫退學。有同業告訴我,一位在主流中學的十五歲自閉症學生,由於不會説話和不守秩序,整天被安排到休息室「自修」多年,最終因為在早會時把花盆從四樓掉到操場,才被揭發。

教育閉症學生,首先要了解自閉症是一個譜系障礙,對患者的影響因人而異:

兩個同樣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學生,一個可能對陌生人很感興趣,另一個可能見到陌生人會感到焦慮,要立刻逃走;

一個學生可能好動活躍,不斷重複做出激烈的自我刺激行為,例如擺動身體及四肢,大叫大嚷,跳來跳去,另一個學生則可能安靜被動,經常好像神不守舍,對周遭的環境人物活動不作反應,他們看似平靜,但亦會重複一些不易察覺的自我刺激行為,例如玩手指,轉動眼珠,自言自語;

一個學生可能語言能力高,會不斷說話,但內容可能不着邊際,另一個學生卻可能完全不會用語言溝通。

為了提升自閉症學生各方面的技能,教育工作者會制定全面的教學目標,例如:認知理解,情緒管理,語言,自理,互動溝通,遊玩及社交技巧。可是,由於自閉症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同,而且學習能力不一,教學目標必須度身訂造。若果將教學目標比喻為一張床,床的支架就等於學習根基,學習根基包括:教導學生專注、服從、保持冷靜、守秩序、建立良好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習興趣等。堅固的學習根基,不但可以加速學生吸收其他技能,而且可以幫助他們在自然環境獨立學習;相反,如果忽略學習根基,只顧學生學習其他技能,就等於讓人客躺在沒有支架的床上睡覺,隨時可能會塌下。

無論是自閉症學生或是一般學生,享受學習自然會專心一致,而且會把握一切機會,對身邊的環境、人物和事情有所領悟。自閉症學生雖然學習方式不同,但他們大多有很高的學習能力。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只要確立恰當有意義的教學目標,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運用有系統及個人化的教學方法,加上適量的外在獎勵,熱誠和愛心,定能提升自閉症學生的學習興趣。

雖然確立個人化的教學目標非常重要,但如果教育只顧達標,而不理會學生的程度和感受,就如Procrustes設計鐵床後,硬要人客配合,而不理他們的死活,實屬本末倒置。

2016年2月6日星期六

我寫自閉症:獎賞 VS 賄賂



管教小孩需要獎罰分明。可是,怎樣能真正有效運用獎罰,卻是大有學問。

獎賞不一定是你和我認為一般小孩喜歡的東西;尤其對於自閉症小孩,他們的興趣狹隘及特別,而且時有轉變,加上未必懂得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喜好,我們選擇獎賞時必須細心觀察他們的行為以作判斷。假如用玩具作為獎賞,可觀察小孩有沒有主動伸手抓取,是否露出喜悅的表情,拿回玩具時觀察他們會否反抗,或顯露不捨之情;如果給予玩具時小孩全沒反應,甚至拒絕接收,縱使我們認為那玩具是多麼的好玩及珍貴,小孩曾經對它是多麼的愛不惜手,那玩具當時已經不能作為一件獎賞。

提供獎賞要掌握時機。對於剛懂得發聲溝通的自閉症小孩,如果他們能運用發聲表達,例如要求自己想要的玩具,我們應立刻提供該玩具作為獎勵,幫助他們體驗發聲溝通的威力;若然小孩發聲表達後一段長時間都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玩具,他們會學到說話是沒用的。若等到他們嘗試其他方法,例如亂叫大喊後才得到玩具,縱使我們原意是要以玩具獎勵之前的發聲表達,但因為獎勵來得太遲,小孩只會學到亂叫大喊才是有效的溝通方法。

對於有一定程度說話能力的自閉症小孩,他們可能會濫用說話的威力,整天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於我們不能完全即時滿足他們,有些家長和老師反而希望他們安靜,或着他們專注其他事情。可是,當小孩經歷到說話不能達到目的,安靜又未見得會帶來明顯的好處時,便可能會透過其他行為,例如不服從、投訴、甚至大喊亂叫來渲泄不滿。當身邊的人無計可施時,可能會以利誘,提出賄賂,例如:「若你聽話,便帶你到快餐店食薯條!」或「若你乖乖保持安靜,一會兒便可以玩電腦!」這些利誘不單能即時處理小孩的行為問題,而且方便易用,沒有接受訓練的人也可隨時掌握。可是,這些好處的背後其實隱藏着極大的代價:若然提出利誘的時間每每在行為問題出現後,行為問題便會被強化,小孩大有可能會學到合作聽話時,不能得到任何正面的關注或利益;不服從甚至大吵大鬧卻可換來注意及家長和老師開出優厚的條件。

獎賞的形式多樣化,並不局限於玩具或食物,例如:自由時間、選擇權、遊戲活動、其他人的關注、稱讚和書面表揚等;對於一些小孩,獎賞可能是逃避責任、孤立自己、負面關注和一成不變的活動安排;這些奬賞雖然有效,可是卻建基於一些不良的學習和社交態度,大家應盡量避免使用。

2016年1月22日星期五

我寫自閉症:日本叉燒飯

日本 (2013)

很多自閉症學生有進食問題,例如食飯時不專心、走來走去、或經常吐出食物。有些家長擔心子女暴飲暴食,嘗試減少零食和控制食物份量,孩子卻因而大發脾氣;有些孩子對食物很挑剔,例如不吃所有綠色的蔬菜、或需要咀嚼的食物,令家長要花很多時間和金錢烹調特製的餐單。這些有偏食問題的孩子,身體往往很虛弱,容易生病。

進食問題不單影響身體健康,而且影響社交生活:幼稚園生日會、小學的小息、和中學的午飯時間,皆是學生建立關係的重要時機,如果學生因為進食問題而表現不恰當的行為,影響其他人的心情,破壞聚會的氣氛,有再好的社交技巧亦未必可以修補關係。

記得一位來自美國的學生,只吃漢堡、薯條和汽水,他的個子雖然比一般同齡孩子高大,但面色蒼白,經常消化不良。媽媽鼓勵他吃類近的食物,例如薄餅、炸雞和意粉,他不單不會嘗試,而且每次看到媽媽準備那些食物時,便大吵大鬧,四處狂奔,在家中一方打側手翻到另一角落。

在日本工作的幾年間,遇過一對年青父母,他們的兒子只有兩歲,卻有大半年時間在醫院中渡過。原來他只喝水和吃麵包皮,而且麵包皮要來自特定的麵包店所售賣的某一種麵包,導致身體嚴重營養不良。一般情況,了解過家長和學生的需要後,我會安排行為治療主任設計課程,讓治療師根據計劃教導學生。可是,那個只吃麵包皮的日本小孩情況嚴重,我與家長第一次會面時,決定即場親自處理。

日本的治療中心位於東京惠比壽的一楝兩層高房子,有幾個治療室,辦公室,一個開放式廚房和一個客廳。我把幾件玩具放在梳化上,走近小孩,然後坐在地上,玩弄每一件玩具,直至他望著我,便笑著靠近他。我找到幾件小孩有興趣的玩具,叫他把玩。過程很順利,他沒有戒心,沒有反抗,很輕鬆地與我一同玩汽球、吹肥皂泡和拍打玩具鼓。翻譯員從廚房為我找來一些朱古力和餅乾,放在玩具旁邊,爸爸說兒子絕對不會吃。

我的日文不好,只能用最簡單和直接的口語,加上手勢與小孩溝通。他跟我玩得很開心,模仿我把汽球拋到半空和拍打玩具鼓。每次他跟我做動作,我都會笑著稱讚他,搔他的身子,然後繼續玩耍。他跟我把餅乾當作玩具,拋到半空,拍打,拿着揮舞,然後,跟着我把餅乾放在面頰上,咀邊,舌頭,最後送到咀裏去。我望著小孩,一路微笑,一路咀嚼餅乾,點頭並發出表示好味的聲音,小孩一直跟我經歷整個過程,自出生以來,第一次享受到餅乾的美味。

之後小孩自發地吃了兩片餅乾,和兩片朱古力。爸爸媽媽哭着向我道別,之後再沒有回來找我。

2007年搬到東京,全力為當地自閉症家庭提供咨詢服務,並為二十多位全職治療師提供持續培訓。人生第一次獨居異國,頭幾個星期覺得很自在,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居住在東京目黑區一間獨立屋,每天早上乘坐擠迫的電車上班,每晚到屋企附近的食街,找一間不同的餐廳吃晚飯。我記得頭三天,連續吃了九餐最愛吃的壽司。

三個月後我把太太接到東京,兩人原本打算一生定居日本,可是工作壓力大,語言障礙令我和同事的溝通出現問題,而且沒有時間認識朋友,生活很不如意。有一天,我在公司附近找到一間由香港人主理的廣東菜館,點了一碟叉燒飯,我一邊吃,一邊流眼淚;我問自己:「為什麼要留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地方?」回家與太太商量後,決定工作滿一年後離開日本。

之後數年,每次我回東京工作,都會去我喜歡的餐廳吃正宗的日本菜,和正宗的叉燒飯。

處理小孩進食問題小貼士

1.
不要:武斷認為小孩不願意進食,是因為不喜歡食物的味道或質感;這些假設不但未必準確,而且會令父母覺得他們在強迫子女,痛心而放棄鼓勵小孩嚐試不同的食物。

要:用批判思維,了解小孩不願意進食,有很多其他可能原因,例如:固執、沉迷玩樂、不願服從、以不進食作為武器控制家人。明白到問題的可能原因,便可以用相應方法,對症下藥。

2.
不要:用責罵,甚至武力強迫小孩進食;因為他們不但會厭惡食物,而且可能會憎恨照顧者,導致更多對抗行為和更嚴重的偏食行為,例如:發脾氣、扣喉、嘔吐。

要:用心平氣和,視進食為遊戲的心態,為小孩預備平時得不到的獎賞鼓勵他們冷靜合作,引誘他們接受不同食物。

3.
不要:於早餐丶午餐或晚餐時教導小孩接受不同食物;因為當他們發脾氣,拒絕進食,父母多數會害怕子女餓壞而放棄,給予他們喜歡的食物,助長小孩偏食和對抗行為。

要:於正餐兩小時前安排茶點時間,與小孩輕輕鬆鬆享受不同食物;若小孩合作,必須給予特別的獎賞;若小孩反抗,家長可以對自己説一聲:「It's ok! 下星期再試過!」然後冷靜地收恰食物。

4.
不要:急進;期望用一兩星期解決進食問題,只會增加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影響大人和小孩的關係和情緒。

要:放長線釣大魚;首先要指示小孩吃一些喜歡的食物,並給予獎賞,讓他們享受與照顧者的互動和進食的樂趣,然後慢慢鼓勵他們細味其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