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芝麻街》電視系列有新角色,她的名字叫Julia, 一位患有自閉症的4歲小女孩。
其實,患有自閉症的人數不少,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 被診斷患有自閉症的總人口比率為1/68,較十多年前的比率1/ 150,升幅超過2.2倍。患有自閉症的女孩較男孩少, 比例大概為1比4。《芝麻街》的新角色設定為女孩,別具意義, 提醒大家要關注這群一般人眼中視為少數中的少數。
對於關注自閉症,香港政府可謂下了不少功夫。2015年, 教育局出版了一本「 全校參與分層支援有自閉症的學生學校支緩模式運作手冊」( Tiered Autism Intervention Model),簡稱AIM;手冊共有148頁, 詳細紀錄了30間本地普通小學應用教育局設計的「三層支援模式」 的成功經驗,希望籍此推廣給全港學校參與, 支援自閉症學生在普通學校全面發展。
香港自1997年推行融合教育以來, 有關政策皆是為有不同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生制定, 而不是針對自閉症學生在普通學校的獨特需要而設計的。 為什麼在2015年,政府會推出這本專為自閉症學生的AIM? 什麼問題令政府特別關注自閉症?
自閉症學生人數上升
根據香港教育局, 2010年香港大約有2050名患有自閉症的學生, 2014年升至4970名,短短4年間升幅超過2倍。 估計到2018年,香港將會有超過10000名有自閉症的學生。 自閉症學生人數不斷上升,可能是政府推出AIM的主要原因, 但我相信,還有其他可能因素:
對於有效治療缺乏共識
自閉症的真正成因不眀,沒有根治方法。 縱使有很多研究證實早期密集的行為治療對自閉症學生最為有效, 可是坊間還有大量其他方法和服務, 亦有很多研究和報告指出其他策略的正面效果, 由於業界的不同人士缺乏共識, 可能令教育局和相關機構要不斷更新建議和支援方法。
缺乏業界支持
2012年,平等機會委員會的一份報告指出,20-43% 的受訪老師不願意接受自閉症學生在普通學校上課,61% 的受訪校長認為政府有關融合教育的資助及專業支援不足,30- 70%的受訪持份者認為自閉症學生上課不專心, 擾亂課室秩序和學業表現不及一般同學。總的來說, 自閉症學生在普通學校不太受歡迎,政府可能因此要加強政策, 鼓勵學校接納他們。
大眾媒體的影響
近幾年,很多有關自閉症的不幸事件被媒體廣泛報導: 2014年一位父親百刀斬死其15歲自閉兒後企圖自刎; 2015年一位4歲自閉兒的母親,不但要獨力照顧兒子, 還要支持患有血癌的女兒和患癌症的丈夫, 情況經報道後引起社會各界很大迴響。這些媒體報導, 提升了大眾對自閉症的關注和同情心, 令政府不得不正視相關的支援和政策。
議員及家長不滿
2013年,立法會舉行了18次融合教育小組委員會會議, 當中第4次會議商討有關自閉症事宜,超過50名代表陳述意見; 有議員和自閉症家長批評:「教育局完全漠視《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條例》及《殘疾歧視條例》的要求和目標。 敎育局只安排學位,但未能確保SEN學童(包括自閉學童) 有意義地參與學習,令他們失去平等的機會接受本地教育。同時, 敎育局更沒有按SEN學童的障礙及需要, 而特別設計適當的教育和訓練, 幫助他們自立並享有積極和充實的生活 。教育局嚴重違反以上兩項條例,應正視這問題, 融合教育應作出全面檢討。」
資源運用
政府近年不繼增加對普通學校支援SEN學生的資助和上限, 可是很多校長仍然反映政府資助不足。更大的問題是, 政府的政策容許學校自由使用相關資助, 有學校把資源用作聘請教學助理來處理一般事務, 而不是用作SEN學生(包括自閉症學生)的身上, 有學校甚至把資助退回給教育局。 政府可能因此要推出更明確的指引,推動學校適當地運用資源。
政治因素
梁振英上任行政長官以來, 香港出現多次具爭議性事件和大規模示威,包括反國教運動, 雨傘革命和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爭議等, 加上教育局長吳克儉的民望長期處於極低水平, 反映很多香港市民壓力大,不滿政府管治,這種社會負面情緒, 可能迫使政府修改和制定不同的政策(包括教育政策), 以安撫民心。
無論上述分析是否政府推行AIM的真正原因,近兩年, 以上情況似乎不但沒有改善,甚至有惡化的跡象: 坊間出現越來越多所謂有效的自閉症新療法, 業界繼續反映政府支援嚴重不足和無效, 社會發生更多有關自閉症的不幸事件( 例如2016年14歲自閉症青年墮樓事件), 政府監管資源運用不力和特首換界等。這些問題, 迫使政府要繼續加強關注自閉症, 並改善有關自閉症的融合教育政策。
我相信,新一屆政府上場後, 將會面對更多融合教育帶來的相關問題。香港的融立教育, 將來會有大改革嗎?
作為一個小市民,大概只可以拭目以待。
原文刊於《香港0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